虽然ofo方面否认了管理层地震和大规模裁员,但从ofo与滴滴不和,三位派驻高管离职到ofo绕过滴滴抵押单车向阿里借款17.7亿补血,以及拒绝滴滴收购要约被曝降薪裁员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ofo的资金和运营压力。
无论是小蓝、小鸣单车的破产宿命,还是摩拜最终的“胳膊拧不过大腿”,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和正向现金流,使得共享单车企业难以走向独立运营。
在共享单车创办早期,创始团队甚至投资人一度认为依靠租金可以收回成本,实现盈利。ofo创始人戴威曾算过一笔账:目前每辆车大概能带来5~10元的收入,ofo自行车的成本不到300元,若按照12个月报废来算折旧的话,每天的折旧不到1元,每个运维人员大概负责300辆车,一天薪水100元,平摊到每辆车上,一天的成本也不到1元,总体算下来,毛利在70%~80%左右。
但在资本助推之下,现实竞争场上的变化参数远比这笔账要复杂。
数家单车公司大量铺车,推出“免押金”、“免费”等模式之后,仅靠租金盈利已不太现实。“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是成立的,但估值太高,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,免租金模式很难在一二线城市继续,押金的挤兑也很严重。”小鸣单车前CEO陈宇莹曾向第一财经表示。
资本的收紧,高额的管理、运维成本,仅仅依靠单一的租金收入很难带来可观的利润。新年过后,摩拜和ofo小黄车不约而同地停止了价格战。ofo甚至推出了车身商业化广告,在APP上也上线了开屏广告。